為什麼有些人聽到選擇權,就覺得風險很高呢?如果選擇權風險那麼高,為何金控公司每天都在玩選擇權?選擇權有哪些風險指標,新手該如何避險?買方、賣方又有什麼對應策略呢?
你想了解選擇權做為投資工具,卻總是聽到選擇權風險很高而不敢嘗試嗎?
投資一定有風險,想在投資上賺錢獲利,最重要的並不是避開所有投資風險、而是清楚了解「風險」在哪裡!
因此,我們將在這篇文章中告訴你:選擇權投資有哪些風險?又如何做為避險工具?
選擇權是什麼?巴菲特也玩選擇權?
相較於選擇權,近期市場上出現許多與「價值投資」有關的文章、講座。也是多數人提到巴菲特時會直接聯想到的投資方式。「價值投資」是巴菲特的主要投資理念之一,核心思維是「買進被市場低估的高價值公司股票」。這種投資策略,來自巴菲特學生時代的教授葛拉漢。巴菲特拜葛拉漢為師,並把「價值投資」發揚光大。
巴菲特將投資比喻為雪球,關鍵在於「找到一顆濕的雪球,和一條長長的坡道」。濕雪球泛指的是能持續獲利的項目,無論它是儲蓄、利率保單、股票、黃金、債券、選擇權都好,長坡道泛指的是時間,兩者用複利效益結合。然而,並非每個人的「價值投資」都能產生像巴菲特滾雪球一樣的驚人效益,就像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早期拿玄鐵劍開無雙一樣。

因此我們認為,應該被探討的是,巴菲特最早實行「價值投資」時,手頭上已經有4500萬台幣(換算於2016年的幣值)。可以說,巴菲特手上的這顆雪球,比絕大多數人手上的都還要大得多。而巴菲特94%的財富是60歲之後才賺到的。因此,了解巴菲特在實施價值投資之前用什麼方法賺錢,可能會比較貼近我們的需求。(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4500萬台幣的資本)
「因為今天晚上我母親不在這裡,我甚至要對各位承認,我以前做過套利。」──《巴菲特開講:人生財富最重要的六堂課》
套利是一種運用利率差、匯差或價格差來進行的金融操作。它沒有感情、不需看多看空,只看賺賠,是一種常見於大型金控法人的獲利及規避風險手段;而選擇權套利除了可以拿來規避風險以外(例如,巴菲特就會用天氣選擇權為可口可樂公司避險),它也不失為初期籌措資金時的一種管道。
選擇權交易買權、賣權是什麼?風險從哪來?
選擇權是一種「一定期間內,某項交易以某個價格買進或賣出」的權利,它有部分零和遊戲的特性。既然有零和遊戲的特性,就表示有人賺錢的同時,就有人會賠錢,反之亦然。選擇權的風險之一,在於有一方賺錢無限時,對立的一方也賠錢無限。
因此,如何避免走到賠錢無限的地方,就是選擇權風險控管的重點。

淺談選擇權交易買權、賣權
首先,選擇權新手可以先快速理解,選擇權分為兩種權利:
- 買權(Call):在某個期限內,以某個價格,買入某樣商品的權利。
- 賣權(Put):在某個期限內,以某個價格,賣出某樣商品的權利。
依買方及賣方的行為,最後會產生八種結果。聽起來像繞口令,這也是新手們最不容易理解的部分,因此,我們下方用簡易的表格表示:
買權 | 賣權 | |
買方 | 買入買權 | 買入賣權 |
賣方 | 賣出買權 | 賣出賣權 |
選擇權交易的概念
以買賣買權為例,整個交易的概念是這樣的:
小明(買方)長年以來,特別喜歡住家附近的精緻早餐店吃早餐,這家早餐店一律100元,很符合他的預算。
有一天,小明認為物價每年都會漲,預估一年後早餐店會漲到130元(看漲)。考量到早餐店的營收,小明希望一年後(約定日)能以110元(履約價)的價格吃到早餐。
於是小明與老闆(賣方)簽署了一份合約:
小明買入在一年後,能夠以110元買早餐的權利。作為代價,小明要支付權利金給老闆。

另一方面,老闆覺得雖然物價都在漲,但原物料反而下跌,成本其實降低了,他覺得一年後維持原價(不看漲),還不至於撐不下去,反而有機會吸引到新的一批客源。於是同意了合約:
對老闆來說,老闆是賣出一年後,小明以110元買早餐的權利,並向小明收取權利金。做為履約保證,老闆要先押保證金給小明。
小明(買方) | 買入一年後以110元買早餐的權利 | 支付權利金給老闆 |
老闆(賣方) | 賣出一年後以110元買早餐的權利 | 收取權利金,並壓保證金給小明 |
選擇權買方的風險→有限
- 買方的成本:為了購買權利,而必須付一筆權利金。
- 買方的權益:到了約定日,可以選擇不履約。
- 買方的風險:如果與買方預期不符,會損失權利金。
- 買方的報酬:如果與買方預期相符,獲利無限。
選擇權賣方的風險→無限
- 賣方的成本:先壓一筆保證金。
- 賣方的義務:到了約定日,有義務要履約。
- 賣方的風險:如果與賣方預期不符,損失無限。
- 賣方的報酬:買方支付的權利金。
淺談選擇權風險-以買權為例
以上方案例來說,在這個遊戲規則下,會產生兩種可能。
早餐店真的漲價
在這個合約中,小明看漲,執行的是買入買權的行為。
如果一年後,早餐店真的從100元漲到130元,那小明就賺翻了:
小明可以一直用110元買到市價130元的商品,而老闆也必須履行這份義務,賣多少虧多少。
也就是說,買方的報酬是無限的,賣方的損失也是無限的。
早餐店沒有漲價
另一方面,老闆不看漲,執行的是賣出買權的行為。
如果一年後,早餐店也沒有漲價,那老闆就能淨賺一筆:
小明覺得早餐實在變太貴了,決定換一個地方消費,而老闆則賺到小明的權利金。
也就是說,買方損失權利金,但可以選擇不履約,賣方則賺到權利金作為報酬。
選擇權買賣的四種行為
小明與老闆的早餐故事,是選擇權中買權的例子,賣權又稍微複雜些。
基於看漲、不看漲、看跌、不看跌,買賣雙方會購買、或賣出買權或賣權,這四種行為簡介如下:
買入買權 Buy/Long Call
- 思維:行情看漲。
- 成本:權利金+履約價與市價之間的差額。
- 報酬:當市價高於與履約價,報酬與市價成正比,可能無限大。
- 風險:當市價低於履約價,損失權利金。
賣出買權 Sell/Short Call
- 思維:行情不看漲。
- 成本:履約的保證金。
- 報酬:當市價低於履約價,賺取權利金。
- 風險:當市價高於與履約價,風險與市價成正比,可能無限大。
從以上兩種狀況可以看出,重大的選擇權風險主要來自於賣方。有時聽到某某人在選擇權大虧,幾乎都來自於做賣方策略失誤。賣方雖然賺權利金,但有虧損無限的特性,即便是大戶、高手也幾乎很難翻身。
因此,保守的選擇權操盤人認為,即便賣方有99%的勝率,但經不起一次大虧,就算連續好幾年都是賺錢,只要一賠就可能把之前所有賺來的錢全吐回去。因此如果想投資選擇權交易,還是建議以當買方為主,若真的想嘗試當賣方,則一定要做好風險評估、適度控制投入金額!
既然當賣方的風險那麼大,為什麼選擇權有那麼多賣方?如果選擇權交易的風險這麼大,為什麼選擇權又會被法人視為套利的工具之一?
以上早餐店的例子主要是用來介紹買權,以及買賣選擇權的四種行為,由於買權比較接近日常生活中的購買行為,用這樣的案例會比較好理解。接下來,則會介紹更貼近真實市場的賣權,慢慢了解法人利用選擇權規避風險的手段。
淺談選擇權風險-以賣權為例
有一家石油公司,主要的商品就是石油。最近出於某些情報,石油公司認為油價會在某個時段明顯下跌(看跌),為了規避風險,石油公司決定支付權利金,在市場買入賣權。

這麼做的原因是:萬一石油價格真的大跌,石油公司可以用高於市價的履約價,把石油賣出去的權利,達到穩定獲利;如果沒跌,也能達到避險需求。
同一時間,市場上有一批人,認為石油是國際間重要的能源,國家不會讓石油價格崩盤造成外交問題(不看跌)。他們覺得石油公司多慮了,於是這批人決定承擔石油公司的跌價風險,以賺取權利金。
發生風險:石油大跌
如果石油果真大跌,那石油公司就賺翻了。
由於市場價格跌破履約價,石油公司持有的石油比市場高,因此無論賣出石油、還是保留石油以提升帳面上的資產,都有利可圖。
而另一方面,在市場上承擔風險的這批人,必須履行用高於市價的履約價,把石油買下的義務。
石油市價跌得越兇,石油公司獲利越大、承擔風險的這批人損失也越大。
沒發生風險:石油不跌
如果石油市價沒有跌破履約價,那表示石油公司真的多慮了。
賣方賺取石油公司的權利金後,而石油公司能選擇是否把石油賣出,或繼續持有石油,沒有一定要履約的義務。
選擇權風險指標有哪些?新手如何避險?
經過上述舉例,你對於選擇權交易的風險是不是有初步的概念了呢?但其實,在金融市場中,選擇權的交易風險,並不只有價格與時間變化,以下我們統整了4種選擇權風險指標,幫助投資人在交易前做評估:
波動性風險
所有投資標的的風險,都是來自於價格波動,選擇權當然也是。由於市場波動是不可控、不可預期的,因此當面臨市場劇烈波動時,價格相對不穩定,進而增加投資人的投資風險。這是所有投資工具都會面臨到的風險。影響因素包括:產業波動、物價指數、民生經濟異動……等,視你選擇的投資標的而定。
時間價值風險
選擇權與其他人投資標的最大的差異,即在於「時間價值風險」。選擇權價值包含「時間價值」和「內在價值」,時間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。因此,如果投資者錯估了時間價值的下降幅度,就可能面臨損失。
方向性風險
這裡的方向是指「看漲」或「看跌」。當投資者看漲(Buy Call)時,如果價格下跌,則其投資價值也會下跌;同樣地,當投資者看跌(Buy Put)時,如果價格上漲,投資價值也會下跌。簡單來說,當投資人預測方向錯誤,就會產生損失資本的風險。
違約風險
前面三者都是進行選擇權交易時最常見的風險,而其實,選擇權交易的本質是「合約」,因此,自然就也會有違約的風險。一般選擇權交易是透過期貨交易所進行,所以風險在於期貨交易所若交易對象發生問題,也有可能使投資人蒙受損失。當然,這樣的交易風險相對少見,但仍必須列入在風險控管之中。
其實,投資選擇權風險的評估,最重要的目的在於「避免投資人投資超過自己所能負擔的金額」;因此,若能謹慎規劃理財計畫、投入資金前做好妥善的分配管理,並切勿一次 ALL IN 投入過高額度的資產,才是是風險評估最重要的作用。如果對於選擇權交易流程、交易策略布局等想要有更深入的了解,可以查看下方文章。
■延伸閱讀|【台指選擇權教學】選擇權是什麼?解析期貨選擇權、買賣方策略
用選擇權規避風險的概念
了解選擇權風險後,再回頭看早餐店和石油公司的例子,應該可以明顯看出一件事:無論買權還是賣權,買方都是在避險,賣方都是在承擔風險。

在投資行為的心態上,又可分為以下這四種:
- 看漲:希望用比市價更低的價格買入,以迴避成本過高的風險,於是買入買權→風險有限,報酬無限,可不履約。
- 不看漲:認為市價不會大漲,藉機賺取機會財,於是賣出買權→風險無限,報酬有限,必須履約。
- 看跌:希望用比市價更高的價格賣出,以迴避產品價格崩盤的風險,於是買入賣權→風險有限,報酬無限,可不履約。
- 不看跌:認為市價不會大跌,藉機賺取機會財,於是賣出賣權→風險無限,報酬有限,必須履約。
這時,我們會問:既然都是賣方承擔風險,那市場上不是應該都沒有賣方嗎?這樣選擇權交易要怎麼進行呢?但事實上,在選擇權中喜歡當賣方的人,比想像中的多,原因在於賣方在市場盤整時有極高的勝算,賺取可觀的權利金。而股神巴菲特本人,更有靠著賣出15-20年起跳合約期的賣權,得到45億美元額外收入的案例。
問題是,有許多意氣風發的賣方投資者,只需要失敗一次,就能從山頂輕易跌落到山谷,這類的案例屢見不鮮。而且,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有從10歲就開始投資股票、投資70年以上的經驗(甚至可能連15年都不到),也沒有雄厚的資本讓我們承擔這樣龐大的風險。作為小資族、上班族、斜槓青年的我們,還是乖乖利用選擇權創造絕對報酬,會更安全些。
追求選擇權的絕對報酬
「絕對報酬」是法人圈(金控公司領域)的術語。由於法人操盤的金額非常龐大,1億的本金只要虧損10%就是1000萬。因此有些金控公司在操盤時,連虧損3%都不允許。此時,選擇權就很適合做為規避風險的投資商品。
選擇權除了在法人圈中擔任規避風險的工具外,最有趣的一點,是選擇權具備能同時看多和看空的特性。
舉例來說,假設在選舉前台指1萬點,在剛選舉完後,新的執政黨上台,有一部份人認為新的執政黨會更好,於是看漲台指;也有一部分人看衰台指。這兩種人分別會作多及放空,但不會同一個人同時作多又放空。
但在選擇權,卻可以同時作多、同時放空!我們可以買入買權,當台指漲破10500時大賺;也能同時買入賣權,當台指跌破9500時大賺。
於是,在合約到期後會有三種可能:
- 台指漲破10500:買入買權的收入大於權利金及其他支出,賺錢。
- 台指跌破9500:買入賣權的收入大於權利金及其他支出,賺錢。
- 台指在9500到10500間:損失權利金,但損失是可預期的。
當然,如果有十足把握台指會在某個區段搖擺,心臟夠大顆的人也能同時賣出買權又賣出賣權,在中間賺權利金。只要勝率大於敗率、總體收入大於總體支出,就是一種追求絕對報酬的心態。這就是利用選擇權做套利的絕對報酬。
相較於只能看多或是看空的二擇一,陷入「To be, or not to be」的憂鬱氣息,選擇權套利能夠做到只看賺賠,而不看多空、避免過高的風險,進行更客觀、更公平的投資策略布局。
看完這篇文章,你是不是對選擇權風險更了解了呢?選擇權確實是高風險的投資工具,但重點在於:並非因為高風險就逃避而不去嘗試,而是去做「風險評估」,了解自己投資後可能會經歷的風險。
這邊做個總結:高風險的選擇權投資主要出現在賣方身上;如果能進行客觀的套利、有策略的布局,選擇權其實是一項穩健的投資工具,並且有規避風險的功能。
如果你想更了解期貨、選擇權的投資策略及佈局方法,也可以報名李偉仁老師的免費講座,做進一步的了解。祝福大家,都能在學習投資的道路上,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、順利獲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