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市場波動加劇、國際情勢不確定的因素影響,投資人避險意識抬頭,讓具有避險特性的黃金身價上漲。
那麼究竟要如何入手來搶賺黃金財呢?
利用黃金避險同時拉高報酬
黃金是一個景氣循環很長的產業,同時具備了商品本身與投資工具的雙重特性,獲利來源主要是賺取價差。
雖然黃金具有避險、保值的特性,但沒有現金流的產生。
所以在投資黃金時,所付出的交易成本計算也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投資黃金的成本包含:
- 交易手續費。
- 管理費。
- 匯差。
- 買入、賣出之間的價差成本。

認識4大黃金避險投資管道
在黃金操作上,可供投資的管道眾多,一般可區分成「實體黃金」與「非實體黃金」兩大類。
像是可以在銀樓或是銀行買到的金條、金幣、金飾等,或是為了特定紀念事件或紀念主題限量發行紀念幣,都是屬於實體黃金的一種。
而非實體黃金中較為常見的投資管道則有:
- 黃金存摺。
- 黃金ETF。
- 黃金期貨。
- 黃金現貨。
以上四種黃金中,又以黃金存摺最為熱門。
那麼,投資人要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管道呢?
又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黃金避險策略呢?
黃金存摺
開立黃金存摺購買黃金,其實就相當於直接跟銀行購買黃金,而由銀行集中保管,免除了持有實體黃金的風險。
這也是黃金避險特性的一環。
投資黃金存摺有兩種方式:
- 可依照重量分批購買,最小單位為1公克,投資門檻較低。
- 用定期定額的方式存入,但需付額外的手續費成本。

採用黃金存摺避險,買入與賣出時約有1%~1.5%的價差,買賣的所得獲利也需另外課徵財產交易所得稅。
一旦累積到一定單位數,只需付提領手續費,就可以將紙黃金轉換成實體黃金。
目前多家銀行都有推出黃金存摺的服務,包括臺灣銀行、土地銀行、中國信託、合作金庫、第一銀行、華南銀行、元大銀行等。
而與一般銀行存摺不同的是,黃金存摺並不屬於存款,所以不會給付利息。
黃金ETF
2004年美國推出全球第一檔黃金原物料ETF─SPDR Gold Trust(股市代碼GLD)至今,全球黃金ETF總發行量已經超過上百檔。
台灣則是於2015年推出第一檔元大S&P黃金ETF,至今共有三檔,皆是以連結黃金期貨為主要標的,追蹤的是原物料期貨,並未真正持有持有黃金現貨,對於價格反應更加敏感。
想要間接持有黃金避險、並賺取波段價差的投資人,只要開立證券戶,就能夠在股票市場進行交易。
買賣黃金ETF的流程與股票相同,具有交易便利的優勢,進入門檻也較其他工具來說相對來得低。
投資黃金ETF的交易成本則包含手續費、管理費、交易稅等,而與若有獲利就需繳納所得稅的黃金存摺有所不同。
另外也可透過黃金反向ETF來進行短線操作。
因此,靈活運用投資策略,用各種不同方式來賺價差或避險,也是黃金ETF優勢之一。
黃金期貨
黃金期貨和其他期貨商品相同,採用原始保證金交易制度。
而以黃金作為未來交易標的而簽訂的期貨合約,由於只需出部分保證金就能夠開啟合約,因此具有槓桿的作用。
黃金期貨也可用多空操作來避險,波動幅度也相對較大,所以較不適合黃金投資入門者。

黃金現貨
與黃金期貨相同,同樣以槓桿操作的方式來進行交易,有世界第一大股票之稱。
投資人只要擁有一般的證券戶頭,就可以委託證券商買賣黃金現貨。
在交易過程中,也會出現價差費、持倉費、滑點費等相關費用。
目前在櫃買中心「黃金現貨交易平台」所登錄可供買賣的黃金現貨有:
- 臺銀金:代號AU9901。
- 一銀金:代號AU9902。
黃金現貨因為含有槓桿,收益也比一般投資產品來得更高。
而相較於黃金期貨僅能賺取買賣價差,投資人投資黃金現貨時若有實體黃金需求,也可以透過證券商向銀行申請,進而將帳戶內黃金數額結存轉換來提領實體的黃金條塊,並索取保證書與防偽機制,讓品質更有保障。
黃金避險配置!打造多元投資組合
整體來說,黃金的投資管道相當多元。
從實體的金飾、金幣、金條,到非實體交割的紙黃金及其他衍生性商品,都不會產生利息收入。
保守型或是穩健型的投資人可選擇購買黃金存摺或實體黃金。
願意承受高風險產品的投資人,則可以選擇黃金ETF、黃金期貨、黃金現貨等商品,進行波段操作,以多元的操作方式打造最適合自己的資產避險配置。
最好的投資方式就是掌握黃金中長線看漲的趨勢,賺取價差,並善用黃金避險的角度配置屬於自己的投資組合。